用《中国青年报》的话来说,就是:“《图片报》主编莱歇尔特无疑是这个动荡时代全球知识界里一个流氓式的典型人物,是德国媒体之耻。”
趁着川建国同志的东风,德国图片报罗列了一个“中国应当为疫情扩散到德国进行赔偿”的所谓的“账单”,说中国是新冠疫情全球流行的罪魁祸首;
如果说特朗普团队的骚操作还可以理解成为了大选不择手段,那么德国主流媒体《图片报》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为了博出位而罔顾事实真相。
如果一个主流媒体的存在是为了所谓的“流量”,而不是为了公众的良心,那么这个媒体就是一个笑话。
主编莱歇尔特,则像是一个跳梁小丑般有辱“媒体人”这三个字,是一个流氓式的人物,是哗众取宠的投机者,是德国媒体之耻。
正所谓“新闻是历史的初稿”,这份初稿应该是关于事实,关于真相,而不应该是一场谎言。
这部作品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拍摄于2017年的作品,由“梅姨”梅丽尔·斯特里普和汤姆·汉克斯主演。
或许“老年人”似乎还能嗅到那股子似有若无新鲜的油墨香,但可能有很多小朋友,甚至没有接触过报纸。
这部电影表达了对传统报业中那些气动输送管、铸排机和电传打字机新娘面纱般的热爱,是对那段纸媒黄金时代的深情回望。
五角大楼文件的全名是《美国-越南关系。1945-1967:国防部的研究》。
政府早就知道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但是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和尼克松四位总统,先后都在这件事上对美国公众公开撒谎。
也就是说,美国政府把数十万的青年源源不断地送上战场白白送死,只为了保持战争局面。
而这时有一个人,一个被美国曾经的国务卿赠名“美国最危险的人”,决定说出真相。
他潜入白宫,把这份文件一点一点带出来复印,时间长达数月,终于拿到了四千页的复印件。
首先拿到这份文件的报业巨头《》展开了报道,但很快就被勒令停止并被政府告上了最高法院。
1946年,女主角凯瑟琳的父亲迈耶把这份报纸传给了自己的女婿——从哈佛大学毕业的菲利普·格雷厄姆。
聪慧能干的菲利普当出版人,大家闺秀凯瑟琳·格雷厄姆成为上流社会的社交名媛,游走在政要之间,觥筹交错。
1971年,凯瑟琳被一群男人团团包围,他们逼着凯瑟琳作出决定:发,还是不发?
发的话,意味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可能会遭受尼克松总统严厉的打压,凯瑟琳更会锒铛入狱。
与此同时,《邮报》正处于融资上市的关键阶段,一招不慎,投资人的大面积撤资也会对报社产生致命性打击。
其中有一些是凯瑟琳的好朋友、家庭聚会中的常客,例如参加了越战政策制定全过程的前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他在凯瑟琳丈夫去世后,一路扶持她的工作。
主编本·布莱德利对于发布资料异常坚定:“如果我们不发,我们就输了,这个国家就输了,尼克松赢了。尼克松赢了这次,就有下次,以后都会赢,因为我们害怕了。”
“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政府决定我们该发表什么的世界里,那么《》已经不复存在了。”
然而除了主编以外的所有人,从法律顾问到报业股东,从商业大亨到政府高官,都劝凯瑟琳别发。
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握着电话的凯瑟琳吞咽了一下,然后一连说了三个“Go ahead”。
这个决定,永远地改变了美国的历史进程,并奠定了《》成为美国报业龙头的基础。
在《》的带领下,数家报纸跟随着凯瑟琳的脚步也发布了五角大楼文件的相关报道。
在最后的裁决中,《》和《》站在了一起,成为了战友,并赢得了这场战役。
该案一直上诉至最高法院,9名官最终以6:3作出了支持媒体报道权的决定。
自此,《》在凯瑟琳的手中,逐渐成为了可以同《》平起平坐的全国性报刊。
打开《》的主页,你会发现标题下面有一行小字:“民主死于黑暗。”
影片末尾,尼克松在白宫发号施令,严禁任何一名《》的记者踏进白宫一步。
尼克松千方百计阻挠评估报告的报道,也很像特朗普在“通俄门”事件中的态度。
故此,影片虽然讲的是尼克松时代的往事,但“借古喻今”处处透露着对特朗普的讽刺。
凯瑟琳是大家闺秀,举止优雅,待人真诚。她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女人,与几届总统都保持了相当融洽的关系。
作为领导,她刚想给对方提点建议,还没说完,就被抢白:“凯瑟琳,别对我的工作指手画脚。”
关键是,上司对下属的工作指手画脚了又怎么样?他接受不了的是一个女人给他提出建议。
她抱着一摞资料去证券交易所,门外站着的都是女书记员,门里面是穿着西装的男人。
那一群女书记员眼中满是羡慕、钦佩与好奇,而那群男人眼中则是居高临下的审视。
只见她转头轻声、严肃地对本说:“为了这个决定,她堵上了自己的财产和公司。”
当男人们认为这是一场冒险而激动不已时,凯瑟琳却可能为此付出巨大惨痛的代价。
五十年来,无数女性走上了领导者的职位,进入了那些曾经属于男性的地盘。她们涌入其中,用自己的优秀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女性。
而像《图片报》莱歇尔特这样鬼话连篇博出位的流氓式人物注定是一个跳梁小丑。